0:00
0:00

共享普惠便利的公共服务,建设幸福和谐长三角

推动长三角地区人才资源互认共享、社会保障互联互通、劳动保障法治协作,食品安全共治共享、旅游服务深度合作、体育产业联动发展、区域养老融合发展,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图片来源:东方网

1.深化区域人力资源协作

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源协作, 推进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对接,促进人力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探索建立面向高层次人才的区域协同管理机制。

(1)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

联合推进高校毕业生调查登记和长三角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信息共享,监测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趋势。整合发布长三角各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组织用人单位进高校开展专场招聘,联合开展长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促进长三角地区大学生就业。通过提供精准化服务,促进区域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持续保持高水平。

图片来源:搜狐

(2)协同开展长三角地区创业服务

成立长三角公共创业服务联盟,联合开展长三角创客节、创新创业大赛等创业服务活动,公开遴选创业新秀、创优项目,共同打造长三角公共创业服务品牌。推动长三角市级层面开展“双结对”合作,共促创业型城区(城市)建设。

(3)加强政府公职人员考录合作和交流挂职

加强长三角地区公务员考试录用在安全保密、打击作弊等考务方面的协作配合以及命题开发、考官培训等方面的资源共享。探索建立公务员交流挂职常态化机制,互派公务员进行实践锻炼。

(4)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协作

图片来源:2016年中国长三角照明科技论坛暨江苏照明学术

联合开展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专业培训。鼓励和支持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长三角产业园区。定期开展长三角地区博士后学术论坛,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项目合作。

2.提升跨区域社会保障服务便利化水平

落实国家关于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要求,提升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效率和区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便利化程度。

(1)提升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协助认证效率

加强长三角地区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交换。推广上海居住退休人员通过公安信息比对进行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的模式,精减认证流程。

(2)深入实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解放日报

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数量,拓展网络、手机APP等异地就医登记备案方式,探索开展异地备案互认合作,提高异地就医便利性。研究探索急诊和部分门诊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可行性。建立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信息沟通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监管合作,控制异地结算中医保费用的不合理增长,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有效使用及安全运行。

(3)深化区域工伤、失业保险合作

深化失业保险待遇转移衔接协作,建立长三角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市级工作联系协调机制。推进长三角工伤认定和工伤保险待遇政策统一,加强工伤康复机构资源共享。

(4)实施民生档案跨区查档服务项目

建立健全三省一市跨馆查档服务工作联动机制。制定民生档案异地查询办事指南和制度规范,2018年启动跨区域、跨馆际查阅婚姻登记、学籍、知青、复员退伍军人等馆藏民生档案服务。推动区域民生档案信息化工作协同,建立互认互通的档案专题数据标准体系,充实可查询档案门类,到2020年建成三省一市统一的信息化工作平台。

3.持续开展劳动保障法治协作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协作,强化劳动人事争议矛盾纠纷化解的协调配合,共同维护区域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1)开展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合作

落实劳动保障监察委托协查制度,劳动者工资支付异地救济制度,及时、有效处理跨区域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同处理,研究跨区域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法律适用尺度,规范案件处理标准, 妥善处理重大疑难跨区域劳动人事争议案件。

(2)加强长三角欠薪治理

图片来源:人社局

落实《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推进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共享,建立健全欠薪失信行为的联动惩戒机制,强化对欠薪企业的共同约束。

图片来源:人社局

4.强化区域食品安全管理

加强区域食品安全监管合作,推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1)建立长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成立长三角食品、食用农产品等重要产品追溯联盟、行业协会,制定互认的编码规则、数据共享等食品安全信息追溯标准,形成上下游企业追溯信息共享。推进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无锡、宁波等城市间猪肉信息追溯系统兼容与交互,2020年实现统一查询。逐步拓展可统一查询的城市范围,推进牛羊肉、蔬菜追溯信息共享查询。以长三角上海外延蔬菜基地为基础,推广二维码信息追溯技术应用,实现从生产源头、批发配送到终端零售的信息追溯。

(2)加强区域性网络食品经营联合整治

图片来源:青年报

全面清查区域内网络食品经营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含分支机构),2019年建成数据库。加强网络食品交易日常监管,建立网络食品经营的异地仓储协查、从业人员失信“黑名单”等工作机制,开展肉类、乳制品、粮油等重点产品专项整治行动。

(3)推进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协作机制

以非法添加、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等为重点,推动区域食品国抽与省抽不合格产品信息共享。建立区域食品安全检验机构清单,推进检测结果互认。建立区域农产品产地证明互认机制。深化区域内食品安全隐患预警通报和重大事故应急合作。健全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联打联防机制,将区域协作成效纳入食品安全考核。建立长三角食品安全专家库,对有争议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提供咨询辅导和技术支撑。开展食品安全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共性课题联合研究。

5.共建高品质的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

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加快区域旅游资源统筹和高效利用,加快旅游服务和监管一体化。

(1)共同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市场

图片来源:新浪新闻-环淀山湖景区一角

进一步落实国家中外旅游主题年成果,在境外联合开展中国长三角旅游主题推广活动。力争共同创新外国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环境,拓宽过境免签口岸城市范围。联手打造长三角地区统一旅游形象、口号、标识、宣传片,共同推出若干中短程旅游精品线路、特色旅游产品。深挖江南文化内涵,围绕长江、杭州湾、新安江等水系和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小镇、园林建筑等独特资源,打造以江南文化为底蕴的长三角水上旅游“三沿五环一轴”的布局;整合区域内红色资源,开发互联互通的红色旅游线路;联动推进三省一市文化旅游等各类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皖浙一号风景道等精品旅游线路规划建设;适时推出自驾车、房车营地和老年、民俗、养生、医疗、会展、购物等专项旅游产品。充分发挥上海邮轮母港的引领作用,与连云港、舟山等共同探索区域邮轮组合母港建设、管理和运营。加强与上海铁路局全面合作,依托长三角地区高铁网络和站点,推进高铁站点旅游咨询、集散和服务设施建设,推出“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快捷旅游线路和产品。

图片来源:安徽旅游政务网

(2)合力打造便捷的区域旅游服务体系

图片来源:新浪新闻-长三角生态旅游区联盟联票

共同研究制定和宣传贯彻实施相关旅游标准,加强区域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规范长三角地区道路旅游交通标志标牌设置,完善《长三角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探索建立统一的区域统计指标体系。建立长三角旅游信息库。开展区域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联盟建设,逐步实现三省一市12301旅游服务热线的覆盖融合。联合探索推出畅游长三角惠民“一卡通”、“旅游护照”等产品,提升长三角游客旅游体验感。

(3)深化长三角旅游联动监管机制

建立长三角旅游联合执法、综合监管机制,建立旅游诚信系统和失信登记制度,加强旅游执法部门和质监部门的执法信息共享,对列入失信的企业和个人名单,实行信息互通互联。打通长三角地区旅游投诉通报和处理渠道,建立游客投诉即收即处的快速处理和投诉信息交换机制。构建旅游应急突发事件的联动协调机制,建立跨区域旅游重大事件和旅游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

6.共同促进体育产业联动发展

加强体育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项目合作,共同促进区域体育产业联动发展,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1)强化体育产业平台建设

图片来源:体坛报

整合资源,建立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编制区域体育产业投资、服务和赛事指南,共建体育产业项目库、赛事库、设施资源库。建设长三角体育人才培训基地,定期发布长三角体育产业发展报告。

(2)完善赛事活动协同机制

共同申办、举办重大国际性体育赛事,强化赛事质量和运作效益,放大区域示范引领效应。组织举办区域性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探索创建区域运动项目联赛。办好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体育休闲博览会、体育产业论坛等品牌活动。

(3)加强体育人才交流培养

建立体育人才市场化培养机制,支持区域内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举办青少年足球、篮球等赛事活动,推动长三角地区青训体系建设。发挥上海体育学院等高等院校作用,构建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培养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7.加强区域养老服务合作

建立区域养老服务协作协商机制,加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养老政策协同,提升长三角养老服务质量。

(1)合力开发养老服务人力资源

围绕各地养老服务需求,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强化专业培训,培育区域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市场。研究建立长三角地区护理员水平评价制度,推进护理员从业资格互认。

图片来源:浙江新闻-长三角四省市推动一体化养老

(2)加强养老服务政策协同

统一统计口径,明确统计范围,健全指标体系,共建养老服务领域统计制度。探索建立三省一市养老补贴异地结算机制。推进区域养老服务机构设施、服务标准和照护需求评估标准互认。建设行业管理信息平台。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统一管理。共同对违反有关规定的机构实施行业准入限制。统筹规划区域养老产业布局,制定区域内产业资本和品牌机构进入当地养老市场指引,共同推进养老产业发展。

供稿: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